那枚法槌,是余年世界里的定海神针。 它由黑胡桃木制成,槌头镶嵌着一圈黄铜,冰冷,沉重。当它在法官手中敲下,出的那声闷响,于他而言,是秩序的回音,是混沌世界的休止符。 此刻,虽然没有法槌,但他感觉自己正握着它。 所以,当被告律师团席陈永康说出“我方申请对原告核心证据——省环境监测中心的鉴定报告,进行重新鉴定”时,余年连眉梢都未曾动一下。 庭审像是进入了预设的轨道。东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三审判庭,空气冰冷,弥漫着打印纸和某种无形对抗的气息。 “反对。”余年的声音平稳,像冰层下流动的河水。“该报告由双方共同认可、法院指定的权威机构出具,程序完全合法。被告方仅以‘可能存在偏差’为由申请重新鉴定,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,亦是对既定法律程序的漠视。” 陈永康,一位鬓角微白、气质精干的中年人,立刻反击:“审判长,正因该证据至关重要,其科学性必须万无一失!报告中关于苯并芘迁移路径的模拟数据,其基础参数存在争议。程序合法,不必然等同于结论绝对正确。我们要求的是‘真相’!” “真相,”余年接过话,目光第一次真正落在陈永康身上,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锐利,“恰恰是由合法程序所保障的。跳过程序追求所谓的‘真相’,才是通往冤屈的捷径。被告律师所谓的‘参数争议’,在现有科学共识下,并不构成合理怀疑。” 审判长沉吟片刻,法槌并未落下:“反对有效。被告方申请重新鉴定的理由不充分,不予支持。请继续质证。” 这一瞬间,像是一根微小的探针,刺破了对方看似坚固的防线。听众席第一排,调查记者苏晴快在采访本上写下两个字:“急了。” 质证继续。余年如同一个精准的外科医生,用一份份书证、物证、证人证言,将星海化工违法排污的链条,环环相扣地呈现出来。对方的反驳开始显得苍白无力。 庭审结束。审判长宣布七日后宣判。 李志强,那个穿着旧西装、代表名污染受害者的原告,几乎是冲到余年面前的,他黝黑脸上的皱纹因激动而颤抖,嘴唇哆嗦着,却说不出一个字,最后只是深深鞠了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