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二十五年,公历年月。 南京。 初夏的金陵,空气中已然弥漫起一丝燥热。紫金山麓郁郁葱葱,秦淮河水波光粼粼,这座千年古都兼民国都,此刻正笼罩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中。街头报童的叫卖声,似乎也比往日多了几分急促, “日寇增兵华北!”、“两广异动,中枢决议剿抚!” 的字眼,敲打着每个关心时局之人的心弦。 位于黄埔路的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(此时已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,但人们仍习惯称其黄埔军校)校园内,气氛却庄重而肃穆。大礼堂门前,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迎风招展,两侧卫兵持枪肃立,刺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。 今日,这里将举行一场特别的将官任命仪式。 礼堂内,将星云集。军政部长何应钦、副参谋总长白崇禧、训练总监唐生智等一众大员端坐于主席台上。台下,前排是各军、师长及总部高级参谋,后排则是军校的教官和优秀学员代表。空气中混合着将校呢军装的羊毛味、皮革味,以及一种无声的凝重。 何应钦坐在主位,面色平静,目光扫过台下,最终落在前排一个格外年轻的身影上。那身影肩扛中将领章,在一群或鬓角染霜或面容沧桑的将领中,显得尤为突出。他,就是今日的主角——何志远。 何志远,字慕德,浙江绍兴人,民国前二年(o年)生人(实际心理年龄远大于此)。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,后公派德国柏林军事学院进修,民国二十二年(年)学成归国。归国后,先在参谋本部担任了一段时间闲职,期间据说因其家族(主要是其叔父何应钦)的运作,以及其在德国期间与那位新崛起的德国总理阿道夫·希特勒建立的“特殊友谊”,并为国家争取到了巨额军火援助,而备受瞩目。 此刻,何志远正襟危坐,年轻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,只有微微抿起的嘴角和深邃的眼神,透露出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内敛。只有他自己知道,这具年轻的身体里,装载着一个来自近百年后的灵魂。他本是二十一世纪的一名军事历史爱好者,意外穿越回年,成为了何应钦的侄子。从最初的震惊、彷徨,到逐渐接受现实,他立誓要利用自己对历史的先知和意外觉醒的“救国系统”,扭转这片土地即将遭受的浩劫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