茄子之交 汪曾祺什么时候认识的王世襄?不知道。老头儿没说过,我们也没打听过。 这两个人,一个搞文学创作,一个搞文物研究,专业上没什么交集,不过有一件事他们都感兴趣,那就是烹饪。促进两人交往的媒介,则是《中国烹饪》杂志。 在饮食圈里,王世襄先生很早就有名气了。《中国烹饪》创刊时,他就是顾问之一。1983年,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(实际上就是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)在北京举办时,王世襄先生是三名特邀顾问之一,另外两人是溥杰先生和北大教授王利器先生。那时我刚到《经济日报》工作,参与了大赛稿件编辑,还到人民大会堂的赛场转悠过两次,隔着玻璃门看见几位老先生品评菜点。当时,我们家老头儿连隔着玻璃门看热闹的资格还没有呢,盖因他连一篇谈吃谈喝的文章还没写,没人知道汪曾祺还懂点儿美食。直到1985年之后,老头儿开始写点这类文章,慢慢有了些名气。 不过,汪曾祺对中国饮食文化一直很有兴趣。20世纪50年代他买过一本《东京梦华录》,时不时就要翻翻,还在书里夹了不少小纸条,准备写文章时参考。我初到报社时,搞过两年商业报道,经常去位于北京西单的原商业部大楼。大楼一侧有个中国商业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,里面卖的书有一套“中国烹饪古籍丛刊”,一本也就三五毛钱。我陆续给老头儿买过一些,他看得都很仔细,特别是《随园食单》《清异录》几本,就放在手边。他在文章中说自己发明的塞馅回锅油条,油炸后十分酥脆,“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”。这个“声动十里人”,就是从《清异录》中抄来的,如今却成了他笔下的“金句”。这可真是应了一句老话:“人怕出名猪怕壮。” 再后来,“中国烹饪古籍丛刊”不用我买了,《中国烹饪》送。我手头现在还有几本盖着“中国烹饪编辑部赠阅”图章的小册子,都是从家里“赅搂”来的。送书人当然有图谋,要他写稿。老头儿在《中国烹饪》上发的文章不算多,但有两篇与王世襄先生有关。1990年,他曾经编过一本小书《知味集》,书的《征稿小启》和《后记》都在《中国烹饪》上刊登过,而且是在同一期。显然是书编好后要找个地方广而告之一下,增加点销路。 ...